台湾大学外文系蔡秀枝教授应邀来公司讲学

 2019年11月18日下午,由威廉williamhill体育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主办的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系列讲座之一在文法楼230室举行,主题为“符号与叙事:意义衍生、行动与现实之镜”。由台湾大学外国语文学系蔡秀枝教授主讲,威廉williamhill体育中文系吴宝林老师主持,北京大学陆胤老师及其他高校老师出席并参与讨论。

讲座伊始,蔡秀枝教授首先对主题作出诠释。她指出,在标题“符号与叙事”之下潜藏着一个暗示:这场讲座是与语言学密切相关的。语言是文本的基底,从语言发展出符号,若想要理解、诠释、批判符号产生的作品,就必须对语言符号所作出的叙事稿子进行解读,这就要求我们从过去的“作者论”出走,回到文本本身。那如何解读这“叙事稿子”?副标题“意义衍生、行动与现实之镜”便是其解读路径。首先探究意义的衍生机制,然后跟踪意义传达中的行动(语言符号本身具有行动功能),最后明确现实世界与文学所呈现的时空是有隔阂的,个体所认知的现实与其意义衍生、行动存在距离和落差。

接下来,蔡秀枝教授为我们进一步梳理了讲座内容的层次结构、脉络及任务。她表明,言说意义的建立首先以语言符号为表意之依据而成立,与此言说同时存在的对话人物间的沟通体系与对话者所处之境地、现实和文化体系则铺就了意义衍生的脉络。从符号到文学叙事,从言说意义到赴之行动,现实与虚构之间总是波荡层转,而并非是在同一空间讲一句话。随即以美国小说家福克纳的短篇故事《干旱的九月》为例,探讨了小说叙事里言语与行动的启动,所顺势演绎出的符号能动性与故事背景里现实的压抑。蔡秀枝教授截取小说中的若干文本片段进行了文本细读,现摘录一例以飨读者。

(空间及人物:理发店里的白人男性们)

麦克菲登抽出他的臂膀,"所有赞成我的人站起来……”

在这里,“站起来”具有三层涵义。首先,从符号的意义衍生来看,“站起来”在“站”这一单纯动作的基础上,还有“站队”的意味;其次,“站起来”还意味着行动——白人对黑人执行私刑,这体现了语言符号的能动性:语言符号能够号召出行动。这是从文本的、话语行动的场域出发而得,对此蔡秀枝教授以J.L.Austin的言语行为理论进行说明,他认为语言本身不仅具有行动性,还有法律的效果。而行动的效力与文本(text)有关,它超越了语义(semantics),是一种展演和显现(performative);最后进入现实之境,即进入了叙事(narrativity)的范围,这一范围囊括了所有社会现实中可能遭遇的状况。“站起来”的背后是美国黑白种族问题的现实境况,包括与之相关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心理等各方面因素。总的说来,意义衍生——行动——现实之镜的波层荡转,是字义——文本——叙事的层层深入。

接下来,蔡秀枝教授援引各家学说,从学理上对字义、文本、叙事进行了深刻细致的分析。一、进入字义的符号空间,蔡秀枝教授从索绪尔的结构语言学切入,指出:我们一旦进入某个成熟的语言系统,便不再面对单纯的物件,而是在物件之外建立话语体系的空间。这导致一种复杂的情况,即要在公共社会认知的共同状态之下,个体语言的传播力才能收获预期效果,能指(signifier)才会到达所指(signified)。二、进入文本的话语空间,她梳理了“叙事”(diegesis)与“模仿”(mimesis)的历史脉络——从柏拉图对“叙事”和“模仿”简单明晰的二分法到后期研究中二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混杂状态,认为叙事和模仿(再现)的是界限模糊的、难以剥离的。三、进入文化的现实空间,情况更为复杂。凡语言存在之处必存有一个对话的空间,蔡秀枝教授辅以罗曼·雅各布森的语言交际“六因素”和“六功能”对此进行阐释;接着运用格雷马斯的“符号矩阵”对《干旱的九月》中的人物语言进行分析,在确定与不确定、否定和非否定的缓冲空间中观察现实的跌宕。同时,借助西摩·查特曼(Symour Chatman)的“叙事一交流情境示意图”,我们看到福克纳制造出一个隐含作者——白痴叙事者(idiot narrator),然后在文本中放置不同的人物,通过他们对同一件事发表的不同言论,去弥补白痴叙事者片面的、看不见的空间。除此之外,借用里蒙凯南(Shlomith Rimmon-kenan)《叙事虚构作品》中的分类法,阐明作品在超越故事和文本,进入叙事的场面之后,就变得抽象化——以层次与声音和言语的再现铺展开来。蔡秀枝教授强调,只有透过沟通理论和叙事学的观点才有可能更加接近文化现实的全貌。

最后,蔡秀枝教授提醒我们,无论是符号空间、文本空间抑或现实空间,都存在框限。性与种族主义的对峙,正义与暴力的对立,就是《干旱的九月》中的框限,亦即故事背景里现实的压抑。也正是这种压抑,使得真实与虚构在现实之镜中显象。

(撰稿:何蕊)

2019-11-20 15:15

编辑:王颖娇

审核人:审核人参数配置未打开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