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大学罗振亚教授应邀来公司讲学

2019年12月6日上午9时,一场主题为“从云端请回地面——破译新诗经典的对策”的学术讲座在威廉williamhill体育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329会议室如期举行,主讲人是南开大学的罗振亚教授,主持人为威廉williamhill体育纪海龙副教授。


本场讲座主要围绕“如何解读新诗”这一问题展开。新诗的语言依托是白话文,看似对于读者的接受能力并无过度要求,读者也并不存在读不懂的问题。然而,新诗果真无需进行诠释吗?

讲座伊始,罗振亚教授从个体视野和体验的局限性、诗歌语言的张扬能指性和文化审美思维的差异性等方面入手,先后列举李金发、卞之琳、穆旦、洛夫、舒婷、欧阳江河、北岛等众多诗人的诗歌,从文本分析到理念阐释,指出“新诗无需诠释是一种必须废除的思想偏见”。他认为,新诗需要解读,阅读新诗应当由自发阅读行为上升到审美鉴赏层次。

接着,罗教授指出,新诗是存在经典的,而一个时代的诗歌是否繁荣,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看它有无相对稳定的偶像时期和天才代表。他认为,郭沫若、戴望舒、废名、何其芳、卞之琳、穆旦、郭小川、贺敬之、韩东、于坚等诗人对于诗歌繁荣时代做出了巨大贡献,都有力地支撑起了那一个时代。与此同时,罗教授也指出,现在的诗歌所处的时代是一个群星闪烁而没有太阳,多元并举却缺少规范的一个时代,诗歌的发展繁而不荣,时代喧嚣的背后是一种空前的沉寂。针对这一局面,罗教授讲到,经典的确立不宜在短期内进行,它必须经过时间的沉淀。读者和文本之间拉开必要的时间、空间乃至心理距离之后,经典才会尘埃落定。我们不要用当下的审美的观点、审美的标准去苛刻地要求和衡量,而应该把它放回到它所产生的具体的文学语境当中,这样才能得出一种客观的、公正的、实事求是的评估。

此外,罗教授也对“如何走近诗歌”进行了阐释。他指出,对于诗歌经典的批判,要将审美视角和历史视角相结合,同时也要将实情和诗情区分开来。而审美过程中,意象与语言是不容忽视的两点,诗情智化的倾向也是需要关注的。罗教授向大家介绍了引进比较法、整体阅读与细读统一和创造性的“悟”读三种新诗解读的方法,主张大家在解读新诗时多向拓展研究方法,贴近经典文本实质。

在会后的提问环节,罗教授对于新诗与旧体诗词的关系、新诗裁判权以及新诗研究与创作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精彩作答,他鼓励大家进行文学创作,将文学研究与文学创作结合起来。整场讲座圆满落幕。

 

2019-12-09 10:35

编辑:王颖娇

审核人:审核人参数配置未打开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