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23日晚19:00,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经理,党委副书记,教授、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韦路教授应邀为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师生带来了《传播研究的创新路径》讲座。本场讲座通过线上会议进行,由传媒系王晓生教授主持,得到了广大师生的积极响应。
王晓生老师首先向韦路经理表示热烈的欢迎,并向在场师生介绍了韦路教授在我国新闻传播学领域的突出成绩和卓越贡献,正式拉开了此次讲座的序幕。本次讲座韦路教授主要结合自身十余年来的求学治学经验,与同学们分享了如何做一个好的研究的相关知识,具体分为新问题、新理论、新方法、新资料与新知识五个方面。在接下来的讲座中,韦路对五个方面一一娓娓道来。
新问题指的是根植理论与现实的问题意识。韦路教授指出,一个好的研究问题应当是重要的,即同时具备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也应当是新颖的,因为探索新知是学术研究的生命;还应当是有趣的,好的研究可以当作苦闷研究生活的开心果和调味剂。这里韦路教授举了浙大的一篇硕士毕业论文《乌有之猫:“云吸猫”迷群的认同与幻想》为例,该研究关注时下年轻人群体中盛行的“云吸猫”亚文化现象,以其有趣性引起网络热议,甚至引来《人民日报》的报道。
在提出新问题的过程中,韦路教授认为最重要的是听从本心,遵从自己的研究兴趣。韦教授以自身求学经历为例,硕士阶段尽管导师研究领域在新闻史,但他从兴趣出发,选择了相对冷门的网络传播方向;博士阶段赴美留学,因与博导研究方向不契合,毅然决然选择换博导,始终聚焦于新媒体传播领域。因此,韦路教授认为,寻找新选题的过程,应是个人兴趣与导师方向的综合考虑。
那么,如何才能找到一个好的研究选题呢?韦路教授认为关键在于平时积累。正如熟话所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因此,韦教授认为不读书,勿论文,读书则是分为基础泛读、课程阅读和领域深读这样三个层次,可用时间管理、阅读技巧和读书笔记等小窍门帮助提高阅读效率。另外,韦教授引用了陆游的“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名句,佐证了文如其人的道理。一篇好的论文,一个好的选题,背后凝结了研究者的学识、阅历、才智、修养和品德等等,因此每一篇学位论文都是人生的阶段性总结。
新理论指的是对旧理论的发展和对新理论的建构。韦路教授认为,学术学位论文精髓在理论,成为必引文献的关键也在理论。韦教授别出心裁地提出,理论创新共有三重境界,最高境界是创立一个崭新的理论,如蒂奇纳提出的“知识沟”理论;中间境界是发展一个现有的理论,如韦路教授提出的“知识生产沟”理论;低级境界是验证一个现有的理论,如验证知识沟理论在中国的适用性。
新方法要求具备与时俱进与勇于创新的精神。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因此韦路教授指出,没有研究方法,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科学研究。同学们有必要加强方法训练,做到“一专多能”,即对于质化和量化的多种研究方法,既要有非常精通的一两种,又要对其他研究方法做到触类旁通。但是研究方法并不是越复杂越好,要根据研究问题来确定研究方法。从这个角度出发,韦路教授鼓励同学们,在恰当的前提下,多采用创新研究方法和多种研究方法的结合。
新资料指的是要言之有物与言之有据。韦路教授举了童兵、蔡铭泽和郭建斌等多位研究者的实力,他们为了获取新鲜一手的研究资料,无不耗费数年时间,或是阅读,或是田野调查,才写出了高质量的研究论文。因此韦教授希望同学们能像前辈们学习,做学问时戒骄戒躁,沉潜下去,终会有所收获。
新知识指的是要为认识传播与社会贡献新知。学术研究终极目的即是创造新知识,因此韦路教授认为,对于硕士论文,要能对某一重要社会现象或问题有新的理论阐释;而对于博士论文,则要勇闯无人区,实现某一研究领域的原始创新,并要提出新概念,建构新理论,探索新方法。
韦路教授富有深意的讲座为众多师生带来了启发与思考,回味无穷而又意犹未尽。在互动环节,大家与韦路教授进行了热烈的谈论。最后,王晓生老师再次总结了本次讲座的精彩之处和价值所在,伴随着在场师生对韦路教授由衷的感谢,本次讲座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威廉williamhill体育文学院传媒系17级 胡沛晨
2020-06-28 08:39
编辑:鞠鹤
审核人:审核人参数配置未打开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