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10日,复旦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导师、北京电影学院未来影像高精尖创新中心特聘研究员杨俊蕾教授应邀为公司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师生带来了主题为“人工智能时代的人机协同写作”的精彩讲座。本场讲座以线上会议形式在腾讯会议平台上顺利进行,由威廉williamhill体育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禹建湘教授主持,得到了广大师生的积极响应。
讲座之初,杨俊蕾教授提出以下问题:“人工智能时代是否已经到来了?”“写作在人与人工智能之间构成什么关系?”“当我们以写作者的目光去审视,人工智能写作的目的在哪里?”杨俊蕾教授以一连串发问的形式引导听讲人,进入此次讲座主题。
接下来,杨俊蕾教授讲解了“工具”对人类的意义所在:工具是使人区别于其他的动物的一种本质性的标准,它改变了生产形式,也重塑着人的感官、智力乃至大脑。具体到写作行为,工具或隐或现地影响了作品的各个方面。接着,作者以尼采使用打字机这个写作工具喷涌式地创造了无数著作的例子证明了工具的创造与使用对于写作行为和作品的影响。
随后,杨俊蕾教授为我们讲解了现如今AI领域现象级的人工智能主体,分别是汉森机器人技术公司的AI索菲亚,IBM公司的沃森、辩论家、深蓝等。杨俊蕾教授详细举例说明了沃森的固定记忆模式。作为人类,我们同时具有感性判断,理性判断和判断力判断,而沃森仅仅只具有以固定知识为依据的理判断。杨俊蕾教授又由辩论家的例子出发,梳理了“机器换人”现象的历史渊源与现今发展情况。而由卡斯帕罗夫与深蓝的国际棋盘对决胜负,杨俊蕾教授引出了一个值得深思的话题“人工智能是否有一天会凌驾于人类之上?”
在此人工智能大背景下,杨俊蕾教授围绕“人工智能时代的语言和文字处理器开发”为我们讲解了目前的文字写作人工智能,例如后台自动回复系统、歌词生成系统筹。杨俊蕾教授为同学们展示了来自人工智能微软小冰的两首诗作。通过这两首诗作的形式可知,人工智能的写作是在技术设置的框架下进行的,与人类写作者形成鲜明对比。人工智能在写作的过程中只能通过对图像的检索识别和语料的拼凑,并无法体会图像背后所蕴含的人文和情感。杨俊蕾教授也对小冰的写作“成长”提出疑问,我们以怎样的标准去评判短时间内所创作的数量级诗作的进步?
而后,杨俊蕾教授进行了文本的细读举例。以《红楼梦》第三十八回为例子,杨俊蕾教授对这一回出现的诗作通过联系人物性格和环境语境等方式进行了具体的解析,突出了写作语境在写作中的重要性。以《兰亭集序》为文本例子,杨俊蕾教授谈到了实际环境、文本环境与书法视觉环境的交融所带给观赏者的综合性高级愉悦感。以《会饮篇》为文本例子,杨俊蕾教授叙述了此文本的特性:由言说者和记录者共同构成文章的写作者,并提到在文本的背后存在着恍若探案谜底般的悬念,而这些都需要从写作语境中才能得出。因此,杨俊蕾教授在最后总结道“我们要理解的是属于人的写作的行动和语境,我们写作的欲望,以及去感受诗意本身的心,这才是我们在人工智能时代应该讨论重点之一所在。”
最后,杨俊蕾教授围绕“何为写作”进行了自我观点总结。我们的写作从来不是个人的喃喃自语,也不是完全的机器的集约化产量生产。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在这个写的动作中让自己写起来,让写作本身成为一个“使生命具有价值的,并且具有点燃感”的行为。
在提问环节,同学踊跃发言,得到了杨俊蕾教授细致清晰的解答。在本场讲座中,杨俊蕾教授以博通古今的知识广度和深度实际的分析角度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使听讲人受益匪浅。本次讲座在热烈欢快的氛围中圆满落下了帷幕
威廉williamhill体育文新院中文系2019级本科生刘珊
2020-08-31 14:52
编辑:鞠鹤
审核人:审核人参数配置未打开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