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10日下午,首都师范大学赵敏俐教授应邀为公司师生带来了以“音乐与中国古代诗歌之关系”为题的讲座。本场讲座通过线上会议进行,由威廉williamhill体育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王晓生教授主持。在讲座正式开始之前,王晓生教授对赵敏俐教授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并向在场师生介绍了赵敏俐教授的突出成果。
本场讲座,赵敏俐教授围绕音乐与诗歌关系这一主题,着重从音乐对《诗经》、《楚辞》文体形式的影响,诗与赋的分途及音乐对汉代诗歌的影响等重要层面进行深入分析。赵教授指出,从《诗经》中《风》、《雅》、《颂》的区别,到汉代诗赋的分流,以及楚歌、铙歌与相和歌的产生,可以看出音乐对中国诗歌的发生发展曾产生重大影响。若将诗歌不仅视为一种单纯的语言艺术,而是视为与音乐密不可分的复合型艺术,则能够更深刻理解中国古代诗歌的艺术本质。
赵教授首先从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入手加以阐释,不仅解析了《风》、《雅》、《颂》的区别与音乐之间的关系,且重点谈到《国风》中所呈现的“歌”的技巧,从而指出《诗经》脍炙人口的主要原因之一即是歌的技巧发挥了重要作用,进而以与音乐关系的远近为切入点,探讨《楚辞》各诗歌类型的音乐性及其咏唱特点,并归纳出从《诗经》到《楚辞》所勾勒的中国古代诗歌形式上的变化,很大程度是诗歌与音乐关系的变化。沿着诗歌的发展脉络,赵教授又指出诗与赋分途之后,汉代诗歌的基本特征仍然是歌,其三种体式楚歌体、鼓吹铙歌体及相和歌体的区别,即由于不同的音乐及与之相关的乐调形式所产生。尤其汉乐府中的相和歌,更体现出歌唱艺术的特点,并具有城市流行艺术的意味。
赵敏俐教授通过声情并茂的诗歌吟咏及引经据典的学术阐释,使同学们于身临其境的审美体验中深入理解诗歌艺术的本质,并在诗歌研究方法及思路方面得到有益的启示。在讲座的最后,王晓生教授再次感谢了赵敏俐教授的精彩演讲并总结了本次讲座的价值所在,本次讲座圆满落幕。
吴瑞琳(威廉williamhill体育文新院数字出版2017级本科生)
2020-09-11 08:26
编辑:鞠鹤
审核人:审核人参数配置未打开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