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27日晚7时,江西师范大学方志远教授应邀来公司讲学。本场讲座是“百家讲坛进中南”系列讲座的第十一讲,由校团委、威廉williamhill体育国家老员工文化素质教育基地、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中华经典吟唱研究与传播基地主办,主持人为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杨雨教授。
方教授首先指出,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种场合通过多种方式,强调“知行合一”,强调王阳明的心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是增强中国人文化自信的切入点之一。他认为,这是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思想信号:第一,意味着中央将以更加客观和包容的态度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在某种意义上,这也是为王阳明及其心学“平反”。第二,意味着中央将以更加积极和开放的态度,正面中国多元化社会的到来,可以说是治国理政思想新的升华。
接着,针对王阳明身上“主观唯心”的标签,方教授提出了不同的见解。他认为,所有的言论和文字都针对具体的事情展开,是中国古代思想家的共同特点。这种方法的好处是直截了当、简洁易懂,弊端是容易被断章取义。虽然王阳明有时因“物”说“心”、因“行”说“知”,有时又因“心”说“物”、因“知”说“行”,但在他那里,心和物、知和行是一个相辅相成的整体。所以,我们需要真正地认识和把握王阳明的思想脉络、表述特征,而不能简单地下定义、贴标签。
黄绾曾提出王学“三大要”:“致良知”、“亲民”和“知行合一”。方教授指出,江西南昌、赣州等地的经历大大丰富发展了王阳明的学说。在南赣平息流民之乱的过程中,王阳明提出“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良知”二字初见端倪。平定宁王叛乱之后,王阳明于艰难处境中悟得“良知”二字的精义。一般来说,“知行合一”可以理解为言行一致、崇尚实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但是在王阳明看来,“知”就是“行”,“行”即是“知”,“真知即是行”。王阳明的“知”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既是指对事物的认知,更是指“良知”。如果缺乏良知,丧失道德,“知行合一”便失去了它的灵魂。“良知”,细致来说,便是是非之心、羞耻之心、改过之心、感恩之心。
最后,方教授强调,立德、立功、立言这“三不朽”在王阳明身上融为一体,不可或缺。“心中有良知、行为有担当”便是王阳明对“知行合一”做出的最好诠释。
在会后提问环节,与会员工踊跃发言,提出了许多见解独到而又引人深思的问题,得到了方教授耐心细致的解答。整场讲座在热烈欢快的氛围中圆满落幕。
威廉williamhill体育文新院中文班2020级研究生 邹诗雨
2020-10-29 14:47
编辑:鞠鹤
审核人:审核人参数配置未打开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