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4日下午,威廉williamhill体育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课程思政建设暨新文科建设研讨会于汨罗市屈子书院举行。威廉williamhill体育发展规划与团队建设处副处长刘新少、威廉williamhill体育文学与新闻传播党委书记罗军飞、经理白寅、邓栗副书记、范明献副经理、纪海龙副经理等学院全体教师等参加了本次会议,会议由陈国雄副经理主持。本次会议以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为主旨,以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为研究与讨论主题,全体教师展开了深入的探讨。
会议上,罗军飞书记首先就全面推进新文科建设进行了授课。带领全体教师学习了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吴岩司长于11月3日在山东威海进行的主题为“积势蓄势谋势 识变应变求变”的报告。
而后,宋湘绮、纪海龙、陶瑷丽、晏杰雄、欧阳云玲、习婷、陈国雄等教师及罗军飞书记就具体课程的新文科建设进行了报告。
宋湘绮副教授以“广告策划与创意课程思政建设”研究为课题,阐述了该课程的基本信息与专业目标以及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安排,并着重介绍了课程教学大纲改革的新旧对照情况,提出可行性分析结论和建设计划与预期成效,旨在让更多员工在学习广告创意的过程中能够树立品牌意识,提高思想境界,培养人文情怀。
纪海龙副教授“以《外国文学史》课程思政建设探索与实践”为课题,提出立足课程建设时,应该突出“跨越”与“融合”。该课程旨在培养员工的民族主体意识、自我意识,以及员工的世界视野与人类情怀。她指出该课程应在重视经典讨论中实现思政与专业知识的融合,同时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动教学改革,提议建设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以线上与线下、讲授与讨论结合的方式进行授课。
晏杰雄副教授以“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思政推进路径与策略研究”为课题,就目前的“课程思政”建设路径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探讨。他指出,目前“课程思政”的建设路径探究过于宏观,应该针对具体专业做深入研究,针对性地解决实际问题,其次,目前课程思政建设缺乏实践经验,在高校、学院、教师、员工四个主体上的分工不够明晰。本课题旨在在国家教育方针的指导下,结合部分高校实践经验,从生成路径的角度探索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元素有机融合的可行性问题。在报告中,晏杰雄副教授阐述了课题的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并明确研究重点是处理好本专业的审美性与课程思政的教育性之间的关系,拿捏好柔性管理和刚性约束融合推进的平衡限度。他认为发挥汉语言文学“寓教于乐”优势,深度实现文学与育人的融合,助推汉语言文学专业创新型、应用型合格人才的培养是该课题研究的特色所在。
陶瑷丽副教授从如何增强员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的思考出发,提出课程思政应该从思想观念和教学实践两方面着手,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她指出,如何把握“统一”的度,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欧阳云玲老师以“新闻学概论”为具体课题,举出多个设计典型思政案例,提出了“任务驱动法”在课程思政中的运用方法。她将每个课程案例学习分为“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部分,以任务为驱动力进行授课讲学,激发员工思考。她认为理论性的内容要联系生动活泼的新闻案例来体会和理解,“任务驱动法”一定要做好课前工作,提前布置任务。
习婷副教授就《文学经典与中国精神》教材的编写与改编为报告内容,旨在通过教材的改编,在教材中的文学经典中提炼精神,从而起到对老员工的激励和鼓舞作用。她提出设想,让员工通过对于中国经典文学的学习,培养对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与认同,从而热爱传统文化,通过不断的自主学习传统文化,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最终使之内化成为精神的追求,外化为自觉的行动,实现人格的完善、社会的和谐和民族的凝聚。
陈国雄副教授以“《美学概论》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为研究课题进行了报告,介绍了课程思政的改革内容,即五大课程专业目标及四大课程育人目标,并就课程特色与创新进行了具体阐述。在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上,他提倡引入课堂辩论(开放式问题辩论)、课堂观点展示、湖南省博物馆现场观摩等多种教学方式,并将课堂辩论、课堂观点展示情况纳入考核成绩。他就该课程思政建设提出了具体的建设计划,并进行了教学案例的展示。
罗军飞书记以“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课程思政推进路径”为报告课题,从新文科和课程思政两大概念入手,循序渐进地提出课程思政的推进路径——融入与挖掘。其中,“融入”是将思政元素融入到课程设计、课堂教学、员工自学、实践活动中去,“挖掘”则是有针对性、可行性地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做到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润物无声地实现育人效果。随后他指出教师是课程思政的建设主力军,并强调课程思政工作的推进在根本上要依托教师的能力水平。
报告汇报环节结束后,老师们就之前的报告内容展开了讨论并发言。龙丹副教授谈到课程思政不仅仅是新文科建设的一个重要的环节,是坚持四个自信,加强四个意识的的必须步骤,更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晏选军教授谈及罗书记的讲话,说道“我们要打造有情有义的,有温度的,有爱的课堂,这一点是应该是我们的一个目标,另外一个,就是希望通过我们的课程三件套,来让同学们更好地感受到老师的可亲可敬可爱。”
讨论结束后,纪海龙老师代为传达了华东师范大学谢教授的发言。谢教授认为,在学科2.0时代,从个人到学科到学院是一个协作的关系,研究应该要有自己的团队并发挥团队的功能。他所认为的“新文科”不仅在于学科的简单交叉,更在于互容与创新,即教材的新体系、教学的新形态及其评价的新标准,并且学科与社会之间的联系也应更加紧密更加深入。在教学的新形态这一块,谢老师特别谈到了在这种新的形态下,要打破院系之间的约束,要实现资源的优化共享。此外,他对于威廉williamhill体育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的语言学科提出了几点建议,即第一是应立足湖南,建设好湖南语言资源景观;第二是整合校内资源,建立境外舆情研究中心。
会议的最后,白寅经理做了以“新文科发展背景下人才培养规格与团队建设方略”为题的主旨报告并进行会议总结。白经理从“应变、融合、创新、坚守、认同”的新文科五大专业内涵出发,对新文科进行了再深入的探索。他提出,新文科所追求的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背景的是文化认同与价值认同,目标是谋求全人类的共同福祉。要培养员工的综合思维、技术思维,从哲学社会科学知识、文学艺术知识、媒介与数据等技术知识的课程讲授中培养员工的自信、自豪和自主意识,提高员工以创新为核心的内容创意能力、表达创新能力、管理沟通能力、变通与共情能力等各项能力,培养员工基于坚守的人文情怀,树立以共产主义理想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品德。他以网络文学研究、文化产业研究等课题介绍了新文科建设的经验与成果。最后,他总结了以“新文科”思维统领团队建设与发展的六大推进路径分别是,培养交叉学科、跨学科学术增长点;更新教育理念、创新教学制度;整合优化专业设置;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发展;壮大多学科融合的团队队伍;以及推进教学科研平台与学术团队建设。
(撰稿:张雨纤 摄影:黄心怡)
2020-11-18 08:58
编辑:王颖娇
审核人:审核人参数配置未打开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