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邓建国教授讲座纪要

2020年12月2日下午16:00,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传播系邓建国教授应邀为威廉williamhill体育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的师生们带来了一场精彩纷呈的讲座,本场讲座通过腾讯会议线上直播,讲座主题为“漫谈传播学的乐趣”,主持人为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范明献副经理。

范明献教授首先对邓建国教授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并向在场师生介绍了邓建国教授的身份经历、学术研究及突出成就。本次讲座邓建国教授以与严锋老师的微博互动为例,结合传播学的发展历史与研究成果,探讨了传播学的乐趣所在这一核心命题。讲座生动有趣,引人入胜。

讲座伊始,邓建国教授向我们介绍了严锋老师的生平,包括他开设微博的始末、从科技博主化身中文系教授的身份转变等,就此指出文学与科幻的共通之处。文学能增强我们的想象,文学前身是岩洞壁画,具有虚拟性,所谓虚拟性是说用户能够从当下的时空拔离出来,实现时空的置换,所谓虚拟现实是通过媒介置换时空实现另一个现实的再造,所以文学其实就是虚构和虚拟,是最早的虚拟现实技术。从此共通之处来看,严锋老师并不是跨界,只是在文学和vr中找到了共同点:虚拟现实、虚构现实。

邓教授通过对与严锋老师微博互动的分析,从广告学、文学、哲学等多个维度回答了传播学是什么、传播学的乐趣在哪等问题。严锋老师以生动有趣的方式为牙膏品牌打广告,形成与粉丝的良性互动,启示我们很多时候消费者不是讨厌广告,而是讨厌广告被生硬的、脱离情景的、不顾大家要求的强塞,广告在对的时间以对的方式,出现在对的地方,就不会被消费者拒绝。

邓教授借严锋教授“刷牙时思考”的相关微博对传播学学科的合法性做出解释。在大众传媒时代,传播的研究对象可以是平庸的,但研究成果却可以不平庸,传播是人们每天都习以为常的事情,我们每天都在做各种各样传播,接受各种各样的信息,以至于我们发现传播有什么了不起的,传播有什么值得研究的,我们的学科的合法性也受到质疑。怎样将传播现象从平庸中发现不平庸,简单中发现复杂,实现再陌生化便是一个研究的思路。

接着,邓教授对传播技术的发展历程和传播学研究现状进行了简要分析。他接连抛出了五个发人深省的疑问:人类传播技术发展史是一部线性史和进步史吗?它是人类真正想要的吗?或者它可能是一部循环史,而且有可能退步?脑-脑连通在提升沟通效率的同时是否会引发同样高效的大脑操纵?我们确实需要更好的沟通。但脑-脑连通是不是太过,以至于让我们后悔自己想要的太多?

最后,邓建国教授聚焦本场讲座的核心问题——作为一门交叉性学科,传播学知识该如何在生活中运用,或者说,怎样从传播学的视角为其他学科提供灵感?世间万物皆媒介,万象皆传播,传播学科的建设不能自我“宅化”和“窄化”。严锋教授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从传播和媒介的角度认识文学,传播学的边缘性、综合性等特点注定其可以与文学、哲学、经济学等多种学科结合。传播学者可以从自己的角度对其他学者的观点进行评论,从而体现自己学科的价值和合法性,并在沟通交流的过程中,探索新的传播学研究角度。

在互动环节,多名员工在语音窗口内积极提问、踊跃发言,得到了邓建国教授耐心细致的解答。邓教授清晰明了的逻辑论证、深入浅出的内容分享,让与会师生受益匪浅,整场讲座在热烈欢快的氛围中圆满落幕。

2020-12-07 09:17

编辑:鞠鹤

审核人:审核人参数配置未打开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