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3日晚7点至10点,上海交通大学王茜副教授应邀为威廉williamhill体育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的师生们带来了一场精彩的学术讲座,主题为《健康传播:研究框架与前沿》,本场讲座主持人为威廉williamhill体育王晓生教授。
作为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健康传播研究中心主任,王茜副教授从博士阶段开始便一直致力于健康传播方面的研究。讲座伊始,王茜副教授首先为与会师生们介绍了健康传播研究的必要性。在美国,每年有百亿美元的资金投入健康护理产业,但见效微弱,且面临着全球性健康风险的威胁。健康传播的历史可追溯到上世纪六十年代,并在1975年成为国际传播学会的一个分会。近三十年来,有关健康传播的关注度逐年提高,尤其在今年全球性新冠疫情的背景下,更是成为传播学研究的一大热点。
由此,王老师指出,健康传播便是一个将健康信息有效地告知、影响进而促进个人、机构乃至大众健康行动的传播过程。具体到细分领域中,可分为健康与媒体、健康与人际传播、健康与文化、紧急健康事件传播等诸多子领域。
接下来,王茜老师为同学们一一介绍了健康传播目前的重点研究方向。首先是医患沟通与传播研究。这又可分为患者和医者两个研究角度,医者强调传播技巧的训练,患者则寻求不确定性的降低和需求的满足,因此在医患沟通中,既需要关注患者的需求,也需要关注医者的期待,提高护理治疗过程中双方的满意度。从身体和心理上达到健康。
其次是养老研究。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养老成为摆在全社会面前的一道难题,近年来引发热议的临终关怀和姑息治疗,更是引发了技术与伦理的广泛讨论。在养老研究的背后,王老师指出,实质是调查公众对待死亡的态度,这其中牵涉到宗教、伦理、文化等诸多深层次原因。
紧接着,王茜老师谈到了社会支持与健康的关系。王老师指出,社会支持包括物理支持、情感支持、尊重支持、信息支持和主动被动支持等多种形式,在面对压力的调解时,社会支持可通过压力缓冲模型或直接效应模型等发挥作用。那么在提供社会支持的过程中,传播的作用是什么呢?可概括为以下几点:解决人们的问题、提供精神安慰和消除焦虑。
但在提供健康护理的过程中,还需要考虑文化的差异。人们往往因共同的文化而凝结为想象的共同体,而后又会因文化和语言的差异,而在健康治疗的过程中形成诸多人为设置的障碍和壁垒。尤其在形成统一的健康认同和信仰时,面对不同文化背景的医者和患者,需要进行文化适应,求同存异,以跨越文化壁垒。另外,社会对部分疾病存在污名化的现象,如艾滋病和精神病等,面对这样不公的歧视,尤需倡导一种文化上的平等。
同时,健康传播关注的也不仅仅是医患之间的人际传播,也关注健康机构之间的组织传播乃至更广泛的大众传播领域,这就还需要引入新媒体与技术的视角,如重点关注健康信息在社交媒体的扩散。
在互动环节,与会师生积极提问、踊跃发言,得到了王老师耐心细致的解答。整场讲座中,王老师深入浅出的讲解方式给所有听众留下了深刻印象,大家纷纷表示受益匪浅。
纪要人:数字出版1702班胡沛晨
2020-12-07 15:49
编辑:鞠鹤
审核人:审核人参数配置未打开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