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诗歌翻译家柳向阳老师来公司讲学

2020年12月4日晚7时,著名诗人、诗歌翻译家,2020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露易丝·格丽克诗集《月光的合金》、《直到世界反映了灵魂最深层的需要》的翻译者柳向阳老师作客文新院230会议室,为公司师生带来了一场精彩的学术讲座。本场讲座由威廉williamhill体育文新院王晓生教授主持,主题为《成长为一个诗人:格丽克的困境与创造》。

柳向阳老师首先分享了自己初读格丽克的感受。2005年的一天,他打开“诗生活”网站的翻译论坛,读到短诗《爱之诗》,讲一个经历多次婚姻失败的妈妈给儿子“织出各种色调的红围巾”,希望儿子有一个温暖、幸福的童年。诗的结尾却有一个声音对已经长大的儿子说:“并不奇怪你是现在这个样子,害怕血,你的女人们像一面又一面砖墙。”震惊之余,柳老师又找到了十余首格丽克的诗,其中《幻想》的开头两行就像锥子扎人——“我要告诉你件事情:每天,人都在死亡。而这只是个开头。”柳老师认为,这句话戳中了人的痛点,而这个“人”,并不是一个具体的人,应该理解为人类的整体。这种将个人的感受转化为普遍性的诗句,正是格丽克获奖的理由:“因为她充满诗意的声音,朴素的美使个体的存在具有普遍性。”她的诗作大多是关于死、生、爱、性,而死亡居于核心。她将爱与死进行等换:“每个恐惧爱的人都恐惧死亡。”这正是格丽克关于爱与死的表达式:“爱→死”,它与《圣经·创世记》所表达的“获得知→遭遇有死性”、扎米亚金所说的“π=f(c),即爱情是死亡的函数”有异曲同工之妙。

接着,柳老师谈到了格丽克的成长经历。格丽克出身移民家庭,不到三岁就已熟悉希腊神话。十几岁的时候,她比较了自己喜欢的画画和写作,最终放弃了画画,而选择了文学创作。高中时,她因患神经性厌食症开始看心理分析师。格丽克认为,正是心理分析教会她思考,促进了她的诗歌写作,教会她“要用心灵探索这些意象的共鸣,将浅层的东西与深层分隔开来,选择深层的东西”。

柳老师还对《卡斯提尔》《上学的孩子们》等诗作出了详细解读。他指出,《卡斯提尔》这首诗非常有意思,既梦幻,又有玄学的味道。在本诗中,格丽克的创作视角从天空投向地面,从鲜花“上空随风起舞”,写到沉痛的现实“孩子们在乞讨硬币”。这种写作视角的转换与李白的《静夜思》有异曲同工之妙:从“床前明月光”的外在景物刻画到现实中诗人身处异地“低头思故乡”。至于《上学的孩子们》一诗,他认为这是一首精致的、具有内部逻辑性的诗,结合猫王埃尔维斯传记中“另一个世界”的表述,他指出此诗试图表现的是教育给家庭内部带来的隔阂与疏离。

最后,柳老师谈到了格丽克诗歌创作的困境与创造问题。他指出,格丽克早期的诗作被归入“后自白派”。“自白派”是20世纪60年代流行的美国诗歌流派。自白派诗人,诸如西尔维娅·普拉斯、安·塞克斯顿和约翰·贝里曼,皆以自杀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这不是某一个人的悲剧,而是一类人的悲剧。不过,格丽克超越了自己,成功地把“悲剧命运”转化为伟大的艺术。她擅长把日常素材转化为“范式”母题,所描写的是“面具”后的日常场景,她将古希腊罗马神话故事大量入诗,简洁、克制的诗风也与自白派前辈迥然不同。

会后,与会师生积极发言、踊跃提问,抛出了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得到柳向阳老师耐心细致的解答。本场讲座中,柳老师丰厚的诗歌积累、敏锐的诗歌洞察力给众师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大家受益匪浅。

(威廉williamhill体育20级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研究生邹诗雨)

2020-12-08 08:26

编辑:鞠鹤

审核人:审核人参数配置未打开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