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张箭飞教授应邀来公司讲学

2020年12月9日19:00,武汉大学张箭飞教授应邀来公司讲学,为广大师生带来了主题为“作为跨学科的比较文学研究:范例和路径”的精彩讲座。本场讲座由公司纪海龙副教授主持,以线上、线下会议相结合的模式举办。

纪海龙副教授对张箭飞教授表示热烈的欢迎,并向各位师生介绍了张箭飞教授在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领域的突出贡献,讲座在师生们的期待中正式开始。张箭飞教授首先向大家介绍了文化转向。张箭飞教授谈到,中国的现代文艺理论一个最大的特点是共时性,多个知识谱系同时发生,但不论哪种知识谱系都会较多涉及文化转向。关于文化转向一词,有人认为文化转向较早在经济地理学领域提出。真正的文化转向,很多人则把它归功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詹姆逊。“文化转向”一词经詹姆逊在其作品《文化转向》中的“挪用”,慢慢镶嵌进了西方批评话语,又经过理论旅行与多个西方文学理论一起对中国产生了深度影响。文化转向带动了学术在整体上发生改变,涉及每个领域。以历史学界为例,文化转向为历史研究开辟了新的空间,让历史学家发现了曾经被遮蔽的看不见的历史演员/文化要素。

然后,张箭飞教授从比较文学谈到了比较文化研究。引入文化转向后,文学研究的范围不断扩展。张箭飞教授阐释了伯恩海默对“跨世纪的比较文学”做出的一个预判,指出西方文学在文化转向中原有的修筑在学科批评、文学批评上的高大堤坝被打破,所谓的俗文化、大众文化慢慢进入了文学的象牙塔。不论是否赞成,这种趋势都在发生。文化变成了焦点,空间要素具有了价值属性,围绕文化,风景研究、性别研究、种族研究、阶级研究、帝国研究等跨学科研究层出不穷。空间转向在学术界已经成为一种压倒性的现象,当代文化转向,实际上一个重要的转向是空间转向。段义孚思想中的恋地情节可以提供重要启发。

接着,张箭飞教授从文化转向的角度为大家举出了三个研究范例。张箭飞教授指出,文学史的叙事受到文化转移空间转向的影响,重点从时间概念偏向了地方空间的关系。范例一,张箭飞教授以《威尼斯商人》为例,分析了空间转向之后,文本研究重点在于当时英国和地中海的关系,威尼斯、英国、西班牙国与国之间的博弈具体而微甚至曲折地反映在《威尼斯商人》的写作之中。范例二,张箭飞教授引入萧驰《诗与它的山河》,通过对杜甫山水诗歌的分析,借用现地研究的方法透视了杜甫夔州诗作中的山川书写,挖掘其中所反映的自然山水的审美价值。张箭飞教授还引入了日本汉学家古川末喜的研究,从农业实践与空间生产的角度切入,重新审视杜甫农业诗的内涵,表示杜甫是第一个将具体农业实践全部融入自己诗歌创作中的诗人。范例三,张箭飞教授从杜甫的橘子诗入手,从他在夔州时期橘园经营的状况中分析出其农事生活的实践性意味和他心中的人道主义精神。

随后,张箭飞教授提出进入跨学科的比较文学研究的路径——以综合的方式进入。以综合的方式进入,即要调动多种的学科资源,进行一种学科的整合或者综合。之后有三种方法:细读(Close reading)、比较阅读(Comparative reading)、主题阅读(Thematic reading)。张箭飞教授认为,文本细读是做研究的基本要求,不仅需要我们在字里行间揣摩思考,还要能够解读含义。研究比较文学自然需要比较阅读,只有把材料进行比较阅读才能找到所谓的差异。而在文化转向中坚定自己的根基,就须要建立自己的主题阅读。

最后,张箭飞教授以“一切皆文化,学科乃工具”作为结语送给大家,希望大家不要有学科迷信,要积极探索,根据研究的对象不断更新对学科的认识,不断延伸学科的可能。

在最后的互动环节,线上和线下的同学们都积极请教,张箭飞教授对大家提出的问题一一进行了详细解答。整场讲座中,张箭飞教授的学识广博与活力充沛给广大师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大家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汲取了知识、开拓了视野,受益匪浅。

威廉williamhill体育文新院中文系2018级本科生 刘晓宇

2020-12-16 09:55

编辑:鞠鹤

审核人:审核人参数配置未打开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