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范大学刘成国教授应邀来公司讲学

12月9日晚,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古籍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宋代文学学会(筹)副会长刘成国老师应邀来公司作了“大数据时代古典文学研究中的考证——以宋代为例”的主题讲座。讲座在威廉williamhill体育227会议室举行,由公司晏选军老师主持,中文系杨雨、叶烨、刘学、习婷诸位老师和部分本科生、研究生,湖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尧育飞老师参加了讲座。


讲座伊始,刘成国教授指出了在大数据时代研究者可能面对的新的机遇与挑战。一方面,过去二十年古籍数据库的发展和全球各大图书馆的资源共享给古代文学研究者的文献收集、整理工作带来了堪称革命性的突破,极大提高了研究效率;同时也可以弥补部分青年学者传统考据基本功的不足。另一方面,对海量的文献的辨别与处理也对学者的研究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研究者具备严谨的态度、批判意识与思辨能力。

随后,刘教授以宋代史学、文学方面的考证为例,提出大数据时代,研究者在文献考据方面的三个应对方法:第一,追求高度的精确性与严谨的批判性。走出传统考证中由于文献不全、主观疏忽等原因造成的笼统、模糊,同时审慎地检验观点与史料之间的信息吻合度,推敲史料可以在何种程度上成为“证据”;第二,对文献史料作批判性解读。在精读史料之外,还要将材料置于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下,进行多学科、多视角的观照;第三,注重论证中逻辑的严谨性和理路的内在一致性,比如因果关系是否成立,论证过程是否恰当等。

刘教授在讲述中引入王安石后裔考、生辰考、王旁嫁媳、宋初“太学体”等例证,通过具体考证思路及考证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与疏忽,指出研究者必须对论证过程的逻辑严密性时刻保持警醒,并且特别要注意反证材料并妥善处理。

最后,刘教授强调,我们在应用技术的同时应超越技术层面,具备问题意识,关照细节考证背后隐藏的宏大历史叙述。发掘文献史料形成过程中,由于政治、文化权力的介入而可能发生的种种过滤、遮蔽、凸现、嫁接现象,警惕文献史料书写背后可能潜藏的叙事意图,进而分析这种潜藏的叙事意图与时代政治文化变迁之关系,从考证出发走向阐释。

在交流环节,同学们积极提问,就大数据在古典文学研究中的应用边界、如何平衡传统考证方法与新工具的使用等问题与刘成国教授展开了热烈讨论。刘教授耐心解答,其见解与学识令在场学子受益匪浅。

文:黄瑾迟

图:周子霖

初审:晏选军    复审:曹修禺    终审:刘新少


2024-12-10 21:05

编辑:曹修禺

审核人:审核人参数配置未打开

分享